网站地图虾扎活佛联系我们 13016999777
返回

师 兄 之 间

内容来源:虾扎活佛【打印本文】 字体调整:【小】 【中】 【大】

师 兄 之 间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虾扎活佛、喇嘛千诺!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就有人与人之间的事非问题,佛教师兄弟之间也不会例外,因为佛教弟子也来源于凡夫。一般世俗人之间都奉行“和谐的人际关系”未成就的佛子之间又怎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师兄弟之间的关系又是非比寻常的关系,若是金刚兄弟那就更“铁”了!本人作为一个初级的学佛者更了解初级的学佛者之间的问题,也自觉才疏学浅写的不一定到位,但是又觉人人都自谦的话那又有什么分享的东西呢?所以我这个见解浅薄、自称为佛子的人厚颜下笔,从初学佛者的角度写点体会供养大家!写此文的发心纯粹是为了佛子间关系更好、更加更加团结!所写东西错谬之处敬请指出!


一、对人客观评价不主管臆断和下定论。

     人和人之间谈论的话题要么是人要么是事,事也是人做的归根结底谈论的还是人,所以不能回避人与人之间常谈论别人话题的事实!但因为一般人都有“求同”的意识和喜欢“拿自己的尺子衡量别人”所以谈论起来往往不够客观,有时会因为别人的一件事、一句话而否定整个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执严重,觉得别人的行事方式不合自己的胃口,妄加猜疑和主管臆断人或事是怎样的,很多时候都是误会!这也像邻人疑斧的寓言里讲的: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偷的,便暗中观察他的行动,怎么看都觉得他的一举一动像是偷他斧头的人,绝对错不了;后来当他在自己家里找到了那把遗失的斧头后,他再碰到邻居时,便怎么看也不像是偷他斧头的人了。世界上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要及时沟通,解除疑惑。不能“听风就是雨”要给误会澄清的机会和时间,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产生矛盾。另外烦恼大、脾气急的人 经常在一起会起是非的,大家都是凡夫都有各自的经历和观点在一起讨论肯定会言多必失,观点不一样就可能会有隔阂,应尽量减少聚集时的争论或聚集时约章不谈是非和闲事,这样能避免因各自习气互相干扰而致内心波动。上师曾讲过“哪怕是你亲眼看见的现象也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相,也有可能只是表面的现象,背后真正的情况你并不一定了解,以此来下结论可能就是错误的,所以不能妄下结论”凡夫的善恶观只是对烦恼的不同程度的定义,观察角度一般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好和坏的标准也会随着认识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经验,所以不要轻易地对人对事下结论,特别是在你并不完全地了解全部真相前,粗鲁武断地下结论往往导致矛盾产生。再一个,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对人做事都要有智慧,要学会把握你的思维角度,关注缺点时会将其放大多倍,多多关注优点多多思维一个人的功德就会发现他的缺点不那么重要,人无完人,想想自己,也未必样样都好的!

二、不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应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人都很容易原谅自己,对自己再大的罪业和过失也会觉的可以原谅并很快忘记!而对别人一丁点的小过失或对自己的一点无礼却会觉的事情很严重!另外当看到别人的过失时也会不自觉沾沾自喜觉的自己比别人强多了!优越感和我慢悠然而生!
阿秋喇嘛在一篇开示中讲到:

在远离慈悲心的修持中,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

   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他人过失的习气;
  其次,由于经常观照到他人的不好而滋养对于自我的骄傲我慢;
  然后,又由于修行者内心充满对于自我的执着而越修行越难以与法相应,并滋生许多烦恼与贪嗔痴了。

三、承认人的差异性和换位思考。

     有句话叫“环境造就人”除了前世累积的习气外,在现世人的经历和生长环境也不一样,这些因素导致了人的性格、习惯、思想、行事风格、福报的差异,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承认这种差异,还要认识到自己评判人或事的尺子也不一定是唯一的或正确的标准,没有对人的要求就没有对人的失望!上师举过一个例子,大意是:一些恶业深重的人造作了很严重的罪业,若是你站在他的角度去想他,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他的!另外随着上师弘法利生事业的广弘,皈依上师的弟子也越来越多,每个人的起点和因缘都是不一样的,师兄弟们互相之间应有超越世俗的如海包容量,只要此人不诽谤上师三宝就应该永远的团结和帮助。想想看,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上师三宝的跟前,是多么大的因缘聚合才能如此!

四、求大同存小异。

    我们都是上师三宝的弟子,都是一家人,也都有同样的价值观和目标,完全可以抛弃偏见、搁置争议、和谐相处的,既使不能很亲密,最起码的和谐也是肯定能做到的,一位师兄说过很经典的一句师兄间相处的话:“我可以不认可一个人但不代表我不能包容这个人”。

五、不应有帮派意识和山头主义。

     中国有句俗话叫“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讲的就是人的感情,这也是人之常情!师兄之间离的近的或对脾气的自然就会比较热络,不对脾气的话就会远些,可以冷淡,不可以冷漠,心里不要产生“这人不行、不是我的师兄弟”这个念头!若进入了密宗嗔恨道友是违犯密乘戒的!更不能产生几个人的小圈子冷落、排挤“圈外人”的状况,不论师兄之间关系是否远近最重要的要有个都是一家人的观念,就像在一个家里的兄弟虽然长相和性格不太像但还是兄弟!

对人和对师兄们应该有基本的热情,不能“眼里只有上师没有师兄弟”这就像在单位“眼里只有领导没有群众”一样!显得很功利,虽然每个人相隔很远没见过面或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一样,但是见面时最基本的尊重和热情还是应该有的,最起码不要给人造成陌生人见了陌生人、谁也理不着谁似的感觉!
听说过一位师兄的苦恼,这位师兄大力协助过几位上师的弘法,并且效果很好!每当他去帮新的上师的时候原来上师的一些师兄就会觉得他“背叛师门”就会排挤他!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对上师的感情更不一般,但佛教讲的是大爱,不仅仅是爱一个人或几个人也不仅仅是爱一位上师或几位上师!当然爱一位上师也等于爱一切上师,热烈的爱一位上师没错!最主要的是心里不要容不下别的上师,当产生这样的想法时就已经是世俗自私的爱了!

六、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吃”,集中精力办大事 。

     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善于争斗,一本《三国演义》把斗心眼演绎到了极点。但是作为佛教徒我们应当明确我们的目的: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解脱。我们的精力应当放在实修佛法和一心一意地协助上师弘法利生上。而不是在个人好恶分别心的惯性下在师兄弟间制造是非,最后是三个和尚没水吃,人越多越办不成事。

佛弟子在佛法的熏陶下心中会有“净土”同样在世俗的熏陶下心中会有“江湖”当心中装着江湖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恩怨情仇很难和净土相应,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忘掉“小江湖”投入“大净土”。

个人觉的相对上师而言弟子们应该做的不外乎三点:一、以事师五十颂的标准来承事和供养上师。二、精进修行,按上师的话做精进修行就是对上师最好的供养。三、弘扬佛法和宣扬上师的功德。(后文附录个人弘法的小经验)

七、师兄间怎样互相帮助?

     和一位师兄聊天时谈到了一位师兄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这位师兄的意思是教育弟子是上师的事情,有上师的加持一切就OK了,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说我们不是教育他而是帮助他。就此事请教了上师,上师说“做为佛子,师兄弟之间是应该互相帮助的,上师那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每个人都说到”。今年5月份的时候上师在西宁对很多弟子也开示说:“做为老师兄不能太谦虚了,要起到自己的作用,做为后来皈依的你就是比前面的师兄晚皈依1分钟你也是师弟,师兄怎么说你,即使你觉的自己佛学知识很多也要老实的听着”上师这个话的意思也是互相帮助。当然帮助是互相的,老师兄也需要帮助,皈依的早只是个时间上的划分不代表做的就好。从本人的角度看帮助主要在3个方面:1、依师是否如理如法(推荐其学习事师五十颂)。2、迷信佛教仅限于求保佑之类的的通过介绍一些佛学知识让其从单纯的或迷茫的信中转为正信。3、正信的推荐其尽快走上加行道。当然每个人的情况和视角是不一样的,我的角度不代表标准。先分析对方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原因,再考虑以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是逐渐的开导,还是提供资料?还有切入的时机与说话的方式也都很重要。另外,施助者还要有被误解的思想准备,听到“你自己都不怎样凭什么说我”的话要受得住不起怨憎心才好。所以对师兄间怎样互相帮助这个事是不好把握的!有时候或许需要保持沉默,祈祷上师加持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真诚祈愿法界佛子都团结一心、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亦虔诚祈愿大恩根本上师虾扎活佛的弟子都团结一心为上师弘法利生尽自己的一份力!
                                                                                                                    多吉菩2009年9月1日

 


上文经佛望、卓玛永藏雅正,在此感谢!

 


附录1:个人弘法的小经验汇报如下:

1、要有弘扬佛法的热情,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些人觉得自利都很困难利人怎么能行?个人认为有大力出大力有小力出小力,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子都应该做的事,很多事不是非此即彼的,自利和利人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在侧重点上可多加强自身修为,毕竟“打铁还靠自身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句话相反的意思就是好的东西一定要和别人分享!前几年刚遇到上师的时候,就觉的一定要将这样大成就上师的功德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得到上师的加持、得到解脱的利益!记的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给上师说:“觉的轮回没意思,想今生一定要往生净土”上师说:“你这样求解脱的心在现在的世界上是很可贵的,但是我们是密宗弟子,做为密宗弟子的我们都不入轮回再来这个世界弘扬佛法的话,那佛法还有什么指望?众生还有什么依靠?”在当下我就决定来世再入轮回追随上师弘法!

2、手头收集的佛学资料要多,如书籍、佛像、照片、光盘还有电脑上存的电子版的等等。

     弘扬佛法不代表自己要给别人讲法,而是根据别人的情况和需求将手头过硬的、有说服力的资料给他!自己的举手之劳或一句话有可能就改变别人一生的命运!其中就一个窍诀就是看你做工作的对象当时的状况能接受什么样的资料?要保证看的懂、有兴趣和产生信心!

3、坚信并实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众人拾材火焰高”

     首先从身边的人做起,工作是做出来的,在家里我做了长期的思想和宣传工作,使原本不信佛的家庭里大部分的人都皈依了上师三宝,剩下不信的爸爸和大哥也不说佛教的风凉话了!还有一些朋友、同事等等都信了!既使不信的也让其有个了解、产生正见!如当初卓玛(网名幸运儿)的皈依就是几句话的解释和鼓励促成的,卓玛又影响了她妹妹卓玛吉,卓玛吉又影响了她老板曲加多杰,曲加多杰又影响了其周围很多的人。

     信息时代就是用信息去冲击人的眼球!利用网络弘法是最快捷的方式了。上师现在汉地的大部分的弟子因为上师的网站了解、认识、皈依上师的,我们鼠标轻轻一点,让别人看到了我们转载的上师网站的东西,从而上了上师网站认识了上师。在此祈请众位师兄有空时在别的论坛或QQ群多转载些上师网的东西,转载时一定要注明转载自:虾扎活佛网站www.xzhf.net另外QQ聊天也是很好的工具,我通过QQ聊天和发邮件做进一步的宣传工作也使一些师兄皈依了上师,如:格桑曲措、尼玛才仁、俄金、佛望、格惹扎西等等。邬金多吉聊天聊来了敦珠尼玛,格桑曲措、俄金尼玛和格桑尼玛对上师有信心邀请上师到当地弘法又使当地的很多人皈依了上师!所以要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另外现在上师的开示录也印出来了,应多多分发和传阅让那些不能上网的师兄或不信佛的人也得到上师和佛法的加持!

 


迎请虾扎活佛开示录请点击:http://www.xzhf.net/Html/NewsView.asp?ID=250&SortID=43


附录2(转载):谈谈正法师兄之间的相处问题——如何淡化和消除世间情执
本文转载自:
http://www.wujindeng.net/ShowPost.asp?ThreadID=2425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必要讨论,正法师兄彼此志同道合,难道相处还有什么问题吗?

 

 

    但只要想想:

 

    其实正法师兄也是人啊

 

    即使部分正法师兄有所修证成果,若是以断我见之初果来说,尚未达到薄贪嗔痴的地步,所以烦恼的现行仍然不可避免,更不要说习气了,若是以明心见道来说,在烦恼的解脱层面上,与初果差不多啊

 

    也就是说,只要未证初地,未证阿罗汉,这烦恼就不可避免现行啊

 

    再想想, 学正法的师兄们,因缘也是千差万别, 有的是往昔多生就已经结下正法因缘,有的是今生正法因缘才成熟,甚至也有可能有的师兄目前虽学正法,但其实也仅仅是与正法结缘,其缘分是否成熟还有待观察哩

 

    (末学曾经听一位师兄说,多年前曾经向他推荐学习导师的书的一位朋友,如今却不再学习导师的书,甚至有反对导师之意哩,这真的是令人十分感叹这法义因缘的复杂)

 

因此,正法师兄彼此之间的相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其实和普通世间人彼此的相处,并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这个问题就来了!————如果正法师兄之间的相处,真的是与普通世间俗人的相处没有什么两样,那正法的殊胜奥妙,到底体现在何处呢?

 

    记得以前曾经读到一段描述台湾正觉同修的文字,大意是说正觉同修会的师兄们彼此之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时上课虽然常见面,但却很少多谈闲话家常,很少攀缘。当时心中便有些感触。

 

    的确,这家常之事有什么好谈的呢,不过是百年之内的浮光掠影罢了,真的是不必太在意,除非是这些家常事已经确实影响到了道业的修行

 

    不过,后来经历过一段时间后,又发现:君子之交淡如水,真的很难做到。尤其是对于普通的世间朋友来说,他们真的很在意这彼此之间的交情,若真的是跟他们“淡如水”,恐怕要接引他们学佛法或者学正法的几率就要大打折扣了

 

    由此,想到正法师兄相处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区分结善缘与攀缘?

 


末学的理解:
菩萨要广度众生,当然要与众生广结善缘,让众生高兴、喜欢、亲近……这样才有度化众生的可能,这也是菩萨四摄法的要求: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那么,什么叫攀缘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

 

【攀缘】

 


 (术语)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常略之以缘之一字而说之。心为能缘,境为所缘,心涉于境,谓之缘。

 

楞伽经一曰:‘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

 

楞严经一曰:‘诸众生以攀缘为自性。’

 

维摩经问疾品曰:‘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中略)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攀缘】

 

攀取缘虑之意。凡夫由于以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故乃产生种种烦恼。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云(大正14·545a)︰‘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注维摩经》卷五鸠摩罗什注云(卍续27·457下)︰‘攀缘取相是妄动之始,病之根也。’

 

僧肇注云(卍续27·457下)︰‘攀缘谓妄想微动,攀缘诸法也。妄想既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所以众结烦于内,万疾生于外。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以末学的理解,诸如下面这样的情况,便属于攀缘:

 

(1)喜欢找正法同修聊天,但却不是为了法义、修行和弘法的事情,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

 

(2)平时喜欢热闹,喜欢聚会,觉得很多人在一起,会很开心;但其实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所谈论的内容却是海阔天空,基本上与法义、修行或者弘法之事无关

 

(3)觉得其他人都理解不了自己,只有正法同修才能够理解自己,因此与正法同修在一起,觉得有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而与其他世间人在一起则会感觉到孤独或者失落……,由此则喜欢与正法同修在一起,不喜欢与世间人在一起

 

(4)……

 

其实,末学理解认为,外面的众生,实际是就是未来的正法同修;而现在的正法同修,其实也是属于普通众生的一部分;要广结善法缘,而不要在正法同修间去寻求所谓的群体归属感,或者所谓小圈子、小团体的安全感、认同感。

 

当然,末学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能够就此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与上面这个问题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 正法师兄相聚时,谈些什么?

 

说起来,当然是要谈法义、谈修行、谈法义弘扬。

 

但问题是:

 

我们最不容易把握的分寸就是————谈事情(法义)的正误与谈论人的是非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在谈一个法义上的问题,或者修行上的问题,或者弘扬法义的问题,

 

必然会涉及到谈一个法义到底是对还是错,或者谈一件事情到底是做得对,还是做错了

 

但在这时,如果我们把握不住这个分寸,就会演变成谈与这件事有关的人的好与坏的问题。

 

这样当然不仅影响他人的修行,也影响自己的修行,因为谈论一个人的好坏是非问题,基本上已经违反了六祖所说的“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教诲了,这样也落到了人我高下之别、爱憎之分的境界中去了。

 

到底如何做才对呢?

 

末学觉得:

 

关键是如何体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1)如果要谈论一件事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尽量不要谈这件事有关的人;

 

(2)如果一定要谈到一个人,最好以类似于这样的方式表达:

 

——我觉得张三做这件事的方法可能不对,因此做下来效果不好;

 

——就事论事来说,小王这事的确做得不好,但不是他不想做好,而是情况变化了

 

——他做这事的基本方法是好的,但可能时机不成熟,有些问题也考虑不周到

 

    ……

 

以末学的理解,如果您心中存有瞧不起某人、厌恶某人、不喜欢某人的念头,就终究会在您的语言语气中表现出来的。

 

实际上,现在没学正法的众生,是因为因缘未到;现在已经在学正法但还学得不好的众生,是因为往昔以来,熏习修学的时间不长;现在学习正法并且学得不错的众生,是因为往昔已经熏习修学过很长时间了。

 

众生其实本来平等,都是如此,有什么瞧不瞧得起之说!

 

今生我们相见相遇,都是往昔无量世中曾经结下缘分,甚至曾未父母兄弟姐妹也未可知,否则今生如何会相见相遇呢?今生相见而彼此不喜,则必定往昔曾经种下了彼此相怨的因缘。若今生仍然是相互讨厌、相互排斥,则未来世仍然冤冤相报,何必呢?

 

今生既然开始修学佛陀正法,则对此问题应该理解认识得更清楚,更应该如理思惟,如法行事!

 

 

——另外,若是遇到有人向您谈论他人是非,请您:

 

(1)让有关言语到您这里为止,莫继续传播;

 

(2)以方便善巧的方式提醒此人;

 

(3)一个很有趣的修行问题:同样地,请不要讨厌、厌恶那些喜欢谈论是非的人,如果您没办法改变他/她又没办法忍受他/她不断地谈论他人是非,那么建议您选择默默地远离。

 

 

同样地,以上末学的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继续讨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正觉海会众菩萨

 

愿众生和睦相处,愿正法同修团体和谐共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