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虾扎活佛联系我们 13016999777
返回

很美。/ 09年山东随学笔记1

内容来源:虾扎活佛【打印本文】 字体调整:【小】 【中】 【大】

很美的98岁老婆婆开心地看着这个为她念了观音祈了福的俊朗青年

她或许不知道这汉地罕见的黄衫红裟是位佛教僧侣  或许不知道这佛教僧侣是位藏传活佛仁波切

她只是很开心地笑了

而对于我们 能撒播一粒快乐的种子 这就足够了

09年隆冬12月,随师弘法至山东的第一站,济宁。放生,是我们每到一地的必行之事。尽管天已寒了地也冻了,大家还是一早出动去采买命悬一线的物命。

运河边,所有待放物命水上水下地依次摆好,上师开始率众持诵放生仪轨。一位身着旧式军装扛着铁锹总是挡我相机镜头的老伯不住地在师身后好奇徘徊。几次犹疑之下,老伯轻拍了拍正在拍照的我,问,你们。。。是念佛的吧?

我点点头。不明所以。

老伯继续问,我想问一下,请你们念经要多少钱啊?

我有些为难。想着在这个当口问这个问题,让我怎么为他更简单明了地解释清念经祈福那些事呢,何况还正在进行放生仪轨中。。。只能告诉他,不是钱的事儿,您稍等等,我们等下念完了我再告诉您好吗?

他同意了。似乎仍是焦急,还在他认为可能在这个时候给他解答的师兄们身旁转悠着。我也无奈,但还是先放下他的事情转而念诵去了。

放生圆满结束,收拾东西的我又听见老伯的声音。他已经在和一位老居士阿姨说了起来。原来,他98岁的老母摔断了腿,月余时日了也不见好,所以看见佛教徒便很想请回去为母亲念经祈福。居士阿姨也为难着,既心疼师的辛劳弘法还坚持在寒天中放生而希望师早些回去休息一下,又同情着老伯的一片孝心和他98岁的缠病老母。。。

老伯一直恳求着,师闻声过去,问了情况后只一句轻描淡写地“那走吧”,便行在了众人之前。大家赶紧慌忙跟上。

老伯的家就在运河对面的树林中。说是家,其实不过是工作之地的一个落脚处。老伯一面感激地为师领路,一面朴实笨拙地像介绍旅游景点一样地介绍他的落脚处——运河边上的小型水电站还是什么的(抱歉记不大清了)——仿佛我们真是去参观他的工作岗位。而平时,他就负责看管这么一个三五十平米的小院子。

老伯也不断地重复着,我老母亲98岁了。。。再过两年就100岁了。。。可她腿摔断了,一直不好。。。我们做孩子的不能不孝啊。。。

院子中有一间仓库样的房子。我们进去,虽然房内外的明显温度湿度差让蒸汽迅速氤氲了我的眼镜和相机镜头,但仍一眼便可望见狭小凌乱屋内的一位瘫在床板上的婆婆。

师坐下,二话不说拿出经文准备念诵。老伯开心地靠近听力退化的老婆婆喊着,他们是念佛的,是来给你念佛的,念完你就好啦!老婆婆似乎没听懂。师也加入老伯的喊话,老奶奶,我来给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知道吗,观世音菩萨会让你好起来的。。。

看着老婆婆的茫然,我觉得她还是没听见或是听懂。可就当师开始念诵后,她突然乐了。那笑容一闪而过,随即便是从容乖巧地聆听。很是认真。哪怕儿子儿媳看见有人拍照就匆忙拿出枣红外衣有些强迫式地为她套上,看得我们都有些不忍了,她也只是认真地听。

诵念完毕,师起身为老婆婆摸顶加持,也再次简单大声地对她解释“多念多想观世音菩萨,你会好起来的”。老婆婆仰头看着冲她喊话的俊朗青年,露出已不是一闪而过的笑,表达着她的开心。师也开心。转而带我们离开。

老伯的感激更甚。一直请我们留下电话或名字,说改天包车去接我们请我们吃饭,还要送我们一面大旗子。师冲我们示意快点离开,不欲招引更多关注。大家跟着师快步前进,只剩仍被老伯揪着袖子的我。

眼见大家越走越远,正要言简意赅地向老伯告辞,“扑通”一声,老伯饮泣着冲师及众人离去的方向跪了下来磕头。而我被老伯这一突如举动吓得叫了出来。长这么大,似是第一次在凡俗世间经历因感恩而下跪的场面。我真的傻眼加不知所措起来。而这不知所措的一叫,让前方十几米外的师及众人回头了。然而师还是冲我示意,扶起老伯赶快离开。

此刻笨拙的那个倒是我了。用力搀起老伯的同时,一句“您快起来吧”,继而撒腿就跑。冬日里异常温热的水气也夺眶而出。

越过泥泞的树林,师及众弟子居士们轻快笑闹着在路边的台阶上清理鞋上的泥巴。仿佛刚刚从老伯的恳请我们到下跪致谢我们那数幕场景从未发生存在过。上了车,师只提了一句——那个老奶奶很美呢,笑起来很好看——便又什么也没发生过地和其他居士聊了起来。

一位对皈依有疑虑的信众认真地对师说,上师,您让我重新认识了佛教,有天我一定会皈依的!师点头慈颜一笑,不作多言。这对种种功德赞誉云淡风轻地写意式遗忘,让我突然想到几个字——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某样东西在胸腔下鼓胀着。。。听觉呆滞于刚刚那句“很美”,思绪反复回放着被师遗漏掉的那段“很美”,无法参与师和大家的天南海北,只能任温热的水气再度暖了我隆冬时节的脸。。。

                                                                    文:仁钦拉姆

 

 

分享到: